倾心甘做红烛灯,燃尽自己照亮人
刘毅,安徽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高级讲师,1990年7月参加工作,先后供职于长丰县吴山学校、(原)合肥服装学校。2016年至今,担任合肥工业学校服饰学部语文教师兼校工会宣传委员。
三十年来长期奋战在中学教育教学第一线,拥有丰富的中学班主任工作经验。多年以来,无论在农村偏远地区的学校,还是在合肥市的中等专业学校教学岗位上,她都以满腔的工作热情,真诚的工作方式,踏实的工作作风,赢得了教师和学生们的一致好评,取得了丰硕的教育教学成果。先后获得合肥市优秀教研论文一等奖,连续两次被合肥市教育局授予“合肥市骨干教师”、合肥市首届教学能手等荣誉称号,自2006年以来在学校的年度考核中多次获得优秀等级,班主任考核和班级考核中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对党的教育事业无比忠诚,对教育教学工作无比热爱,对教书育人事业坦荡赤诚,对教育教研锲而不舍的钻研探索进程,完全体现了一个人民教师立足岗位,奉献自我、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人格魅力,是一个深受师生敬佩和称道的好老师、好同事。

一、立足讲台,奉献自我,在岗位上践行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
三尺讲台是一个老师展示自我能力的舞台,更是一个教师践行党的教育宗旨的阵地。她始终以“三尺讲台建行立德、三间教室激情满怀”的敬业精神在自己的一片天地奉献着自己的身心和灵魂。
从21岁第一次以老师的身份站在讲台开始,她就给自己写下了“三尺讲台授句读,三寸粉笔毓秀苗”的人生追求。青春洋溢的21岁,用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知识来解读当教师生活的第一堂课,用粉笔来描绘作为教师的人生角色起。三十年来的教学实践,三十年的讲台生涯,她始终铭记着四个字的教诲:“建行立德”。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当作所有学生学习的榜样,用自己的爱心照亮所有学生前进的方向,她一贯的口头禅是“爱生如子、理解学生、关心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把自己自觉地融入到学生中去,当学生家长、当学生的知心朋友,急学生之急,想学生之所想,切实做到自己就是学生最好的精神依靠。用自己的经历来教学,用自己的心血来教书,用自己的赤诚来育人。不论在农村中学贫瘠的场地上,还是在省城中等职业学校的课堂里,还是在综合高中的讲台上,课程变了、学生变了、教学内容变了、教学模式变了·······,诸多的压力之下,唯独没变的是自己一贯严谨的教学风格,一贯充满激情的教学方式,一贯一丝不苟的教学态度。在她看来,讲台就是自己的阵地,讲台就是自己的人生舞台。

二、 突破自我,拓展空间,以扎实的教学水平和能力领略风骚。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语文教学具有深刻的理论功底,又具有空泛的外表形式。因此在很多学生和部分同行看来,语文教学讲深了,有故弄玄虚的造作;说淡了,有敷衍塞责的托辞。因此如何在公认的公共学科上有所突破,有所建树成为她矢志不渝的追求。把复杂的文言文简单化,深入浅出、删繁就简,让学生有21世纪网络版的直观理解。把看似简单的现代文章,深探其复杂的环境背景、深刻的社会意义,让学生在转换时空的境界中,掌握现代人文章的精髓。这就是刘毅老师自己课堂上的精妙所在,也是刘毅老师长期看似简约实而繁重的教学任务所在。
明确了教学思想方向,她长年自费订阅了大量的语文刊物,及时掌握名师名家的教学新理念,以及新课改的方向,尝试多种教学方法来改变传统的教学课堂,创造多彩课堂。多年来深深扎根在教学一线,刻苦钻研教学本领,把全部的心血倾注到教改的实践中去,着眼“智者为师”的标准,努力把自己从单纯的语文老师锻炼成既懂教育学,心理学又熟习美学,管理学等学科知识的多面手,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被感染,让学生在全方位中受到“感”“染”。
科学大胆的探索,踏实严谨钻研,让她在工作中感悟到语文教学的乐趣,更让学生们徜徉在中国汉语言文化无穷的魅力之中。多年来刘毅老师所带班级语文课考试成绩始终名列学校同年级的前茅,先后辅导了8名学生参加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征文大赛二等奖以上奖励,5名学生获得全国中学生文明风采征文大赛三等奖。
三、以人为本,培德为先,育人优于教书。
教书育人,传道授业解惑,师者当以人为本,始终把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品德放在第一位,始终以育人为老师最终的目标追求。甘洒丹心毓秀苗,这是刘毅老师三十年来德育工作的重心。
自从1990年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以来,她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尤其把教育转化后进生当作是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突破口,更是一个老师师德良心秤。每当遇到一个后进生时,自己首先撇开的是对学生的偏见和误解,以爱心、耐心、诚心、信心当作对待后进生的法宝,诚心交谈发现后进生思想根源,走进后进生心灵深处;爱心关怀提高后进生学习兴趣,改进后进生学习方法的加速度;耐心疏导是正确对待后进生反复的导航标;信心鼓励是转化后进生的催化剂。多年来,运用这样的方法,精诚所至,顽石为开,她成功教育转化了几十名后进生,许多当年班级里的调皮鬼、捣蛋王都成为了班级的各方面骨干,成为了和谐班级里的活跃分子。一份付出,一分收获。2003年《师有德则教有长》获合肥市教育局“爱满校园”师德演讲三等奖,2007年被合肥市三十一中学推荐为“合肥市优秀班主任”。2011年9月《公平与和谐的纠结》在合肥市教育叙事征文中获三等奖。2012年4月所带的11级服装制作与工艺春招班被评为合肥市先进班集体。2015年她所带的高二4班被合肥市教育局评为先进班集体,2016年所带的综合高中班,有20名同学考取了对口本科院校,其中张小甜同学考取了浙江大学公共关系学院,成为了合肥服装学校首例考取全国著名高校的学生。
学校整合后,刘毅老师继续担任16普高(3)班班主任兼普高语文课教学,班级里大多学生都是中考失利者,选择到我校来读普高课程,都怀揣着考大学的梦想,刘老师作为班主任在开学第一节课,都会对学生说:你来这儿是要实现自己的梦想,成就自己的人生目标,而不是来享清福的,未来的三年里刘老师和你们一起并肩而战。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尽最大努力改善学生的习惯。首先是要学生注重细节,包括做好笔记、整理卷子、收拾书桌等。其次是要学生按规律做事,学会控制自己的时间。再次是要学生具备专注做事的能力,学生大多是能专注地玩,不能专注地学,这样是不可能学好的。再次是培养学生定期或不定期总结的习惯,以便进一步发扬优点,及时改掉缺点,这样才能进步。另外,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主要是认真值日,管理好自己周围的环境卫生,因为整洁的教室能给人轻松愉快的感觉。最后,还要管住个别学生的言行举止,及时提醒,及时引导,尽到老师应尽的义务。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观,采取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克服消极情绪。因为普高课程班上的都是普高课程,难度大,学生底子差,学生有畏难情绪。许多同学到高一上学期期中时就开始自暴自弃了,上课睡觉,作业拖拉,各科老师找到刘老师诉苦,吐槽这课怎么上啊? 所以每次月考后,让学生分析自己的考试情况,看到自己的长处, 树立信心,找出自己存在的问题,知识掌握的情况,系统性,灵活性如何,能力怎样,应试心理的把握情况等方面,克服盲目性。针对上述情况刘老师找每个同学谈话了解,谈话间,以鼓励为主,提出希望,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倍增信心。
积极主动地和各科教师联系,发挥好纽带作用。在与任课教师的交往中,刘毅老师尊重他们的地位,尊重他们的意见,同时又把他们当作班级的主人,视为自己的良伴、知己。凡事都主动地同任课教师协商,倾听、采纳他们的意见。能够慎重地处理学生和任课教师的关系,在处理师生矛盾时,尽量避免了激化矛盾,在这方面,刘老师平时注意到多教育学生,让学生懂礼貌,尊重老师的劳动,树立老师的威信,增进师生情谊。
积极开展好各种文体活动,做好课间操、眼保健操,保护学生视力,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高中学生学习任务比较繁重,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而且也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每次活动刘老师都亲临现场与学生一起。注重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品德,良好的班级德育环境是班级工作的基础,更是开展班主任工作的根本宗旨。三年来班级获得诸多荣誉,文明班级,先进班集体,优秀团支部等十几项荣誉称号。2019年所带的16服装升学5班又有8人考上合肥师范学院,其余30多人全部考上大专院校。

四、一花独放不羡春,百花齐艳春满园。
作为一名参加工作30年的老教师,作为一名长期在班主任岗位工作的老同志,如何引导年青一代老师的成长,如何当好教育教学的探路人,也是她双肩上沉甸甸的担子。且把金针度与人,她能够长期坚持在工作中努力去做学者型、反思型的教师,不论在课堂上、还是在教研组的研讨中,亦或是老师之间私下的交流中,始终站在年轻教师队伍中,以一位大姐姐、一个经历者的角色,细致分析当前教育教学面临的难题与挑战;深刻剖析自己失败的教训,总结自己成功的做法,来引导和培养青年教师的成长,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
特别自2010年她被授予合肥市首届中职语文学科骨干教师称号以来,锐意进取,勇立潮头,积极参与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教改教研活动,积极撰写教学论文,在省市级均获奖,2016年再次被合肥市教育局授予第三批“高中语文骨干教师”称号。2008年3月在合肥市市属学校首届“教学能手”竞赛中获三等奖。2008年9月《利用“圈子效应”加强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设想》获合肥市优秀教研论文一等奖,并获省级三等奖。2010年被认定为合肥市首届中职语文学科骨干教师,2011年8月《突出特色,务实赶超,实现崛起》获合肥市优秀课件评比二等奖。用自己获得的成绩感染身边的年轻老师,引导他们自觉踏入教育教研的科研道路上来,多年来她主动辅导青年教师10名,辅导师范高校实习学生20多人次,赢得了广泛的好评。“ 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主动与青年教师结对子、拍师徒,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共同备课,互相听课,一起说课评课,交流反思。带动和培养了一片热爱语文教学的新骨干,新力量。
三十年的教师生活,刘毅老师在课堂上凭三寸粉笔和一张口,打通了书本和学生之间的链接,诠释着文字和心灵交换的震撼;三十年的教师生涯,让一批批学生来了又走,走了又来,唯独不变的培养了一个个健康人格的学生,让他们体会到语文学科博大精深的魅力,让他们在文字变换中感悟到人生的真谛。平凡的讲台上,她从来没有做过惊天动地的事情可以传诵,也没有什么惊险离奇的故事能够津津乐道。惟独“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走”的信念永远不改变。